- 主办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联系电话:0771—5529019 办公区地址:南宁市青秀区南湖街道金湖南路24号
- 网站标识码:4500000073 ICP备案:桂ICP备19003777号 桂公网安备:45010302001829号 网站维护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创新发展中心
人形机器人“刘三姐”闪亮登场,与“广西歌王”组成CP,唱响了山歌;宇树机器人来到南宁,携手街舞少年,跳起了“科目三”……今年“三月三”主会场,一场别开生面的跨界表演,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
透过这场精彩的表演,我们感受到了未来感与传统的碰撞,看到了科技赋能民俗所带来的深远影响。一是让传统“活”起来。科技的加入,为传统民俗注入了新的活力。二是让民俗“潮”起来。科技兼具时代感和未来感,本身就携带有时尚因子,科技与民俗的融合,给传统文化熏染上时尚气息,引无数粉丝竞折腰。三是让经济“火”起来。科技的加持,不仅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还带来了人气和消费,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区,拥有壮、汉、瑶、苗等12个世居民族,是民俗文化资源富集区。要将民俗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需从以下三方面发力——
加强数字化保护,让民俗“永久存档”。民俗生长在民间,大多靠口耳相传,随着环境的变化和传承人的老去,一些民俗面临消失的危险。近年来,敦煌莫高窟为了防止壁画因风化而消失,运用数字化技术进行保存,成效显著。广西可以学习这一经验,利用3D技术对岩画、传统建筑、民族服饰等民俗文化实物进行高精度扫描,通过信息采集、图像处理、三维重建等方式,实现数字化保存。以花山岩画为例,因长期遭受风侵雨蚀,导致画面剥落、颜色褪色等问题,保护区需要进一步采用无人机航测、三维激光扫描、全息影像等现代科学技术,开展科学系统的数字化本体信息采集,建立数字档案,实现永久保存。
加强智能化运用,让民俗“生动可感”。民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既需要“静态保护”,更需要“活态传承”。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等科技的加持,为民俗文化“活态传承”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广西节庆众多,除了广西三月三,还有宾阳炮龙节、河池蚂[虫][另]节、融水苗族坡会、南丹白裤瑶年街节、隆林跳坡节、金秀瑶族盘王节等,堪称“百节之区”。可以利用VR、AR等技术,将这些琳琅满目的节庆场景转化为体验产品,让传统民俗“活”起来。比如,在一些景区或民俗文化展览中,通过AR技术,让外地观众“穿越”到广西三月三、炮龙节等节日场景中,沉浸式观察民俗活动的细节,获得不一样的体验。广西一向以“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侗族的楼”著称,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可以因地制宜推广“机器人演艺秀”做法,在一些重要景区和文化场馆引入智能机器人、民族机甲,演绎壮歌、瑶舞等民俗活动,为观众带来全新的文化体验。此外,还可以利用高科技开发与民俗文化相关的互动设备与游戏。例如,南宁市良庆区AC Mall科技艺术中心结合清明上河图沉浸特展,开发了“摇钱树”互动游戏,成为全场最火的体验产品,备受游客青睐。
加强新媒体传播,让民俗“无远弗届”。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让观众不出家门就能体验异乡的文化遗产。可以将广西独具魅力的民俗文化藏储于数字博物馆,通过数字化展示、互联网传播,让更多人接触和了解广西民俗文化。也可以积极捕捉各地民俗活动的“名场面”,制作成短视频,在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广泛传播,吸引更多人关注。同时,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捕捉受众对不同民俗的兴趣和需求,精准推送相关民俗活动、文化产品等,提高民俗文化的传播效率。
随着民俗与科技融合发展的不断推进,一些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发挥好科技的正向赋能作用,消弭其使用不当带来的负面影响,必须处理好以下关系——
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科技的加持,为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创造了有利条件,但也存在因过度商业化导致文化失真的问题。比如,一些民俗文化数字化项目在开发中陷入技术至上的思维误区,片面追求数字技术的运用,不重视文化要素的研究,导致文化元素错配、文化符号误读。因此,需在民俗保护和利用之间找到平衡,既要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又要避免运用不当对文化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在这方面,西班牙文化遗产部门推出文化遗产监测系统,动态监测文化遗产的保存状况,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提供预警信息,形成有效机制,做法值得借鉴。
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在“民俗+科技”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如果过于依赖科技手段,忽视对民俗文化核心价值的研究和阐释,容易陷入形式大于内容的困境。因此,需要深入挖掘民俗文化的渊源、内涵和核心价值,确保在科技的介入下内容与形式相得益彰。在这方面,南宁方特东盟神画景区打造的演艺项目《骠国乐》堪称典范。项目深度挖掘来自骠国(古缅甸)的乐团到唐朝长安进行乐舞表演的历史故事,充分运用真人舞蹈表演、全息AR科技等多种表现形式,生动再现了“骠国献乐”的文化交流盛景,深受游客喜爱。
处理好个性与标准的关系。当前,机器学习和算法方兴未艾,为文化发展加油赋能的同时,也容易造成文化同质化的问题。以剪纸艺术为例,与传统作品相比,机器生成作品的风格趋同,区域性特色被削弱。因此,在科技赋能文化的过程中,要警惕和抵御技术带来的同质化,呵护和保存民俗文化千姿百态的原生态风貌。 (《当代广西》2025年第7期)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