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动态 > 媒体声音

[文旅中国]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交流会在广西南丹举行

2025-02-13 12:32     来源:文旅中国     作者:莫曲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2月12日,“鼓韵河池·奇美南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交流会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南丹县举行。会上,来自浙江、四川、广东、广西、山东、贵州等地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非遗整体性保护传承、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主题展开交流。

交流会现场  莫曲 摄

本次交流会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河池市人民政府主办,河池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南丹县人民政府、河池铜鼓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中心共同承办。

会上,浙江师范大学二级教授、浙江省民俗文化促进会会长、国家非遗保护专家库专家陈华文从非遗整体性保护的角度出发,详细阐述了非遗整体性保护的理念、法理依据、具体方式及实践方法,重点介绍了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非遗在社区、中国传统村落非遗保护等内容,并强调了非遗保护需注重地域和民族特色,通过系统性和整体性保护,维持非遗的生命力与特色。

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民族艺术》主编、研究员许晓明从事非遗保护工作20多年,她在会上介绍了广西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的历程、成就和展望。经过多年发展,通过完善非遗保护制度、设立保护中心、开展非遗普查和加大资助力度等措施,广西非遗保护水平有着显著的提高。同时,她提出,非遗保护应以文化边界代替行政边界,以小型社会为单位,赋权社区,重视文化形态,推进非遗代表性社区制度建设,不断完善整体性保护水平。

进入AI时代,古老的非遗传承该如何创新发展?“AI时代的铜鼓文化生态保护区不仅是物理空间的保护,更是一个‘数字—物理’融合的生态系统。”会上,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第六届副理事长、广西博物馆原馆长、研究馆员吴伟峰从AI驱动文化遗产建模、非遗传承人支持、虚拟现实(VR/AR)活化文化场景等方面介绍了AI时代铜鼓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新探索,并强调使用AI技术的核心在于通过技术增强人的能力,而非取代人的角色,最终实现文化生命力在当代社会的延续与再生。

会上,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陕西榆林)、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实验区,以及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核心区南丹县有关负责人分享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经验。全国18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单位和管理机构负责人参加会议。

会议期间,与会嘉宾还将前往南丹县朵努社区移民搬迁点、南丹县白裤瑶生态博物馆等地,实地观摩铜鼓文化(河池)上台保护区优秀案例,通过互动体验、实物展品、图文影像等多种形式了解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建设的丰硕成果。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