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办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联系电话:0771—5529019 办公区地址:南宁市青秀区南湖街道金湖南路24号
- 网站标识码:4500000073 ICP备案:桂ICP备19003777号 桂公网安备:45010302001829号 网站维护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创新发展中心
近日,广西自然博物馆两栖爬行动物学研究工作组与合作团队在国际权威两栖爬行动物学期刊《Herpetozoa》上正式发表掌突蟾属新种——雅长掌突蟾(Leptobrachella yachangensis)。论文的第一作者为该馆馆员黄忠,通信作者为该馆研究馆员莫运明。该物种发现于中国西南岩溶国家公园(广西)创建区内的雅长兰科植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喀斯特“孤岛生境”催生的又一演化奇迹,为国家公园的生物多样性价值提供了关键科学支撑。

蛙类新种雅长掌突蟾论文发表页面
在地球生命演化的长河中,喀斯特地貌犹如一座座孤立的“生态实验室”,以破碎的峰丛、深邃的天坑与地下河,悄然孕育着独特的生命。近日,这一“实验室”的最新“作品”——雅长掌突蟾,正式被科学与公众认知。
掌突蟾属(Leptobrachella)是全球最丰富的蛙类类群之一,已知物种超过110种。然而,其成员形态极为保守,犹如一套“标准模板”下的细微变体,使得大量“隐存种”深藏于中国南方至东南亚的山地密林中。雅长掌突蟾的发现,再次证实了喀斯特山区是当之无愧的物种分化热点。
从“谜样蝌蚪”到新物种确认
一切的起点,是2024年两栖爬行动物调查中偶然发现的一只“身份不明”的蝌蚪。这只小小的蝌蚪,成为了指引研究人员走向新发现的第一条线索。
2025年4月,研究团队重返广西乐业县,对雅长保护区的高山石灰岩区域展开全面追踪。最终,在原始森林下隐秘的具石溪流中,他们成功采集到9号成年标本。这些个体体型娇小(雄性体长28.1–31.2毫米),身披粗糙的锥状疣粒,趾侧有窄缘膜而无蹼,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双色虹膜——上半部铜橙,下半部灰褐,如同镶嵌于林间的“宝石”。

雅长掌突蟾

雅长掌突蟾栖息地生境
形态学与分子系统发育学的双重证据确认了它的独立物种地位。基因分析显示,它与武鸣掌突蟾(L. wumingensis)亲缘最近,但16S rRNA基因上6.5%的遗传距离,远高于物种划分的常规阈值,为其新种地位提供了决定性的分子证据。

雅长掌突蟾正模标本的形态特征

基于16S构建的系统发育树
解构喀斯特演化谜题:远亲为邻,近亲远居
雅长掌突蟾揭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生物地理学现象。它在演化树上最亲近的“姐妹”是250公里外的武鸣掌突蟾,两者被红水河谷及广袤的非喀斯特山脉完全隔开。然而,在其同一条溪流中,却共栖着亲缘甚远的腹斑掌突蟾(L. ventripunctata)。
这种 “远亲为邻,近亲远居” 模式,在掌突蟾属中并非个例。研究认为,这背后是喀斯特生境碎片化隔离驱动物种形成的经典剧本:祖先种群因地理屏障隔离后独立演化,而生态位分化(如微生境利用、繁殖时间差异)则允许远缘物种在同一个“屋檐下”和谐共处。

雅长掌突蟾背面与腹面

腹斑掌突蟾背面和腹面

武鸣掌突蟾背面和腹面
狭域特有种与国家公园的庇护使命
作为一个典型的狭域特有种,雅长掌突蟾的全部已知世界,仅是雅长保护区内几条狭窄的岩石溪沟。这片方寸之地正面临风电开发、旅游活动、人工林种植等潜在威胁,这些干扰可能导致水质污染与栖息地破碎化。西南岩溶国家公园(广西)的创建将为这类狭域特有种提供关键庇护所。

雅长掌突蟾生境附近的已建风力发电机
中国西南岩溶国家公园(广西)的创建,为这类脆弱生命的存续带来了希望。研究团队紧急呼吁:一、扩大调查,系统排查毗邻的喀斯特区域(如贵州茂兰、广西木论),明确其真实分布范围;二、强化管控,严格限制核心溪流生境的人为干扰,守护其最后的栖息方舟;三、建立监测网络,开展长期种群动态监测,为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尽管目前数据尚不充分,团队仍建议将其评估为数据缺乏(DD),并呼吁尽快启动《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与IUCN红色名录的评估工作。
喀斯特:隐秘生命的摇篮与演化史诗的书写者
雅长掌突蟾的发现,不仅为广西两栖动物名录增添了一笔亮色,更深刻地警示我们,在广袤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山区,仍有无数的隐秘生命等待被认知。它们的存在,不断验证着喀斯特地貌作为强大“物种泵”的生态潜力,将一片片孤立的石山,转化为书写独特演化史诗的摇篮。

乐业喀斯特地区
论文信息:
Huang et al. (2025) A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Leptobrachella Smith, 1935 (Anura, Megophryidae) from northwestern Guangxi, China. Herpetozoa 38: 321–332. doi: 10.3897/herpetozoa.38.e165088
项目支持:
本研究得到西南岩溶国家公园(广西)综合科学考察项目(LKWT-2023-095)支持。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