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动态 > 工作动态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文物保护研究取得新进展

2025-07-09 18:06     来源: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     作者: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近日,由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联合复旦大学共同开展的广西重点科技研发计划项目“广西石灰岩质石质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研究”取得最新进展,项目团队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pj Heritage Science》(《Nature》旗下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Mic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and weathering mechanism of pigment layers in Huashan Rock Art, Guangxi, China》(中文大意:广西花山岩画颜料层的微观特征与风化机理)的高水平论文,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二级研究馆员杨清平、复旦大学张宏斌副教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该项研究聚焦于左江花山岩画的表层结构特性与颜料层的微观病害机制。项目团队综合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微区X射线荧光光谱(μ-XRF)、显微拉曼光谱(μ-Raman)和X射线衍射(XRD)等分析技术,对岩画样品表层微观结构进行了深入解析。研究发现,花山岩画的表层为硫酸钙层、颜料层和岩石层的三层复合结构,其中,硫酸钙部分嵌入颜料层中,难以采用一般方式去除,且其分布表明硫元素主要来源于外部环境。XRD分析揭示了硫酸钙盐的相变在岩画劣化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该研究从微观结构角度为岩画表层病害机理的阐释提供了新的视角,为岩画类遗产的保护和研究提供了科学参考。

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作为我国首个岩画类世界遗产(2016年列入),是骆越文明的无字史书,岩画红色画面历经了2000多年风雨依然鲜艳,但也面临着风化、开裂、掉块等病害。项目组依托广西当地文物保护机构提供的珍贵脱落样本进行研究,彰显了“科技+文保”的广西实践。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对于传承和弘扬广西丰富的文化遗产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一方面,该项研究深化了对花山岩画表层病害机理的理解,为制定针对性的保护策略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另一方面,项目研究成果有助于提升广西石质文物保护领域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也能够为培养专业文物保护人才队伍提供技术支持。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