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动态 > 工作动态

​2025年古籍保护课程和《百部经典》课程进校园活动圆满收官

2025-06-30 08:57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     作者: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近日,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联合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联袂广西部分高校共同承办的古籍保护课程和《百部经典》课程进校园系列活动顺利落下帷幕。此次系列活动走进了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南宁师范大学、广西科技大学、广西艺术学院、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累计开展9场活动,参与师生超3000人次,为广大师生带来了一场场精彩纷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盛宴,在古籍保护知识普及、优秀典籍推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普及知识,培养后备力量

此次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活动共走进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科技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等4所高校,带来4堂别开生面的讲座。其中《挖掘古籍文化价值赋能AI技术》《古籍保护与古籍活化》聚焦古籍保护使命,结合前沿科技和社会实践,解码古籍保护前沿;《〈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异彩纷呈的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广西少数民族古籍中的民族医药》以少数民族古籍为例,以“学术深度+地域特色”双驱动,为师生呈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鲜活样本。古籍保护领域专家通过系统性知识讲授与创新思维启迪,全方位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古籍保护认知,为文化传承事业培育新生代力量。

讲座现场

《百部经典》课程进校园:经典解读与文化浸润

作为中宣部部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重点项目,《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由国家图书馆组织实施,精选100部代表性典籍进行学术化解读与大众化传播。广西作为全国《百部经典》课程进校园首站,共走进了南宁师范大学、广西艺术学院等5所高校,为广大师生带来了《颜氏家训》《徐霞客游记》《辛弃疾集》《牡丹亭》《孙子兵法》等经典解读盛宴,将典籍解读以嵌入式课程形式植入高校教学体系,构建起“学术引领+校园传播”的文化传承新路径,为青年一代搭建起与传统经典对话的桥梁,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

讲座现场

专家学生互动:气氛热烈,成效显著

在古籍保护课程和《百部经典》课程讲座后的互动环节中,气氛热烈活跃。专家们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包括古籍修复工作细节、少数民族古籍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体现、《百部经典》的阅读方法、经典文献对个人成长的意义等。学生踊跃发言,展现出对古籍保护和经典阅读的浓厚兴趣。积极的互动交流,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古籍保护知识的理解、激发了年轻学子对中华传统经典的热爱,也让专家们了解到当代大学生的关注点和想法,为后续更好地开展古籍保护和经典传承工作提供了方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师生们与讲座专家现场互动

特色体验活动:感受民族文化独特魅力

进校园活动还配套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包括“三月三对山歌”雕版印刷、“四时读书乐・春”凸版印刷、“说文解字 书海谜踪”《百部经典》猜谜、“甲骨启智・寻迹广西地名”及“甲骨文十二生肖”趣味集章等项目。活动现场还展示了壮族民间故事《百鸟衣》主题系列文创,这些精美的文创将民间文学经典转化为可珍藏的文化标识,不仅激发了师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探索热情,更让传统技艺体验与知识获取形成有机融合。

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

活动成效显著,助力文化传承创新

本次古籍保护课程和《百部经典》课程进校园系列活动,高度契合《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中“古籍普及深入推进,人才队伍发展壮大”的总体要求,首次系统地将古籍保护课程和《百部经典》课程植入广西高校,不仅丰富了地方院校传统文化体系化教育,也为全区古籍保护与文化传承探索出了可持续发展路径,深化了图书馆与高校的合作,构建了公共图书馆、高等院校与社会力量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区内主流媒体对活动的报道聚焦普及古籍保护知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扩大了活动的社会影响力。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挖地方优秀文化,相继举办了“珠还合浦 历劫重光——《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广西巡展、“殷契刻天下 汉简读中国——殷墟甲骨与居延汉简展”“钟灵毓秀 桂生于斯——典籍中的八桂文化展”等展览,举办国学班,开展“中华古籍保护文化志愿服务行动・广西行”等活动,持续加大古籍保护和活化利用的力度。下一步,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将继续推动古籍保护和经典传习活动的制度化、常态化、品牌化,拓展覆盖广度,充分挖掘、探索古籍活化利用的新载体、新渠道、新方式,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贡献文化力量。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