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办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联系电话:0771—5529019 办公区地址:南宁市青秀区南湖街道金湖南路24号
- 网站标识码:4500000073 ICP备案:桂ICP备19003777号 桂公网安备:45010302001829号 网站维护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创新发展中心
3月29日,第三届中国—东盟非物质文化遗产周“邕州学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成果展在南宁市邕州剧场举行。来自南宁市新兴民族学校、解放路小学、红星小学等15所中小学校的近300名学生,用丰富多彩的非遗展演,向观众展示了南宁市非遗传承教育的丰硕成果,彰显了青少年在文化传承中的活力与担当,为非遗传承注入新鲜血液。
自2021年起,自治区教育厅在全区中小学开展非遗传承教育示范学校创建工作,南宁市以25所示范校的优异成绩领跑全区。各校通过编写非遗校本教材、开设特色课堂、举办校园非遗活动等形式,将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生根发芽。
鼓乐表演《壮乡鼓韵》 表演单位:南宁市新兴民族学校
此次成果展上,鼓乐表演《壮乡鼓韵》气势恢宏,小演员们用铿锵的鼓点传递八桂文化的豪迈;戏曲行当展示《邕城戏韵》中,孩子们的一招一式尽显传统戏曲的韵味;天琴弹唱《木棉坡》和壮族山歌《山歌年年唱春光》则用悠扬的旋律,展现了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17个非遗主题节目,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演绎,更是南宁市非遗教育“从课堂到舞台”的成功实践。
戏曲行当展示《邕城戏韵》 表演单位:南宁市解放路小学
天琴弹唱《木棉坡》 表演单位:南宁市柳沙学校
壮族山歌《山歌年年唱春光》 表演单位:南宁市秀安路小学
“看到孩子们在舞台上自信地展示,我们倍感欣慰。”一位老师表示,非遗传承教育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也培养了他们的文化自信。许多学生从最初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甚至成为非遗的“小小传承人”。
南宁市通过“非遗+教育”模式,让青少年近距离接触非遗、体验非遗,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文化认同感。这种“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方式,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基础。
活动现场,观众掌声不断。“孩子们的表演太精彩了!非遗原来这么有魅力。”一位观众感叹道。此次成果展不仅是一次非遗传承教育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一场全民共享的非遗盛宴。
今后,南宁市将继续深化非遗传承工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更加绚丽的光彩。
小组唱《壮乡美》 表演单位: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银杉校区
舞蹈《毽舞飞扬》 表演单位:南宁市中山路小学
声乐《到壮乡》 表演单位:南宁市江南区文骅小学
小乐队合奏+舞蹈《藤缠树》 表演单位:南宁市红星小学
芦笙吹奏《芦笙起舞三月三》 表演单位:南宁市柳沙学校
歌舞《石榴花开心向党》 表演单位:南宁市新兴民族学校
葫芦丝《山歌联奏》 表演单位:南宁市江南区文骅小学
民族服饰秀《小小非遗设计师》 表演单位:南宁职业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广西服装设计师协会
器乐弹唱《幸福嘹嘹啰》 表演单位:南宁市良庆区海晖路初级中学
天琴弹唱《唱天谣》 表演单位:南宁市秀灵学校
《戏之·彩韵》 表演单位:南宁市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舞蹈《龙腾四海》 表演单位:南宁市皂角小学
舞蹈《扁担唱出幸福来》 表演单位:南宁市江北小学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