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办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联系电话:0771—5529019 办公区地址:南宁市青秀区南湖街道金湖南路24号
- 网站标识码:4500000073 ICP备案:桂ICP备19003777号 桂公网安备:45010302001829号 网站维护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创新发展中心
12月23日至24日,2024年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总结近年来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取得的成效和经验,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非遗保护工作。
会上为全国非遗保护工作先进集体代表授牌,为全国非遗保护工作先进个人代表颁发奖章、证书。其中,广西共有2家单位、4名个人受表彰,分别是河池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柳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被授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称号,田宇、周黎维、贺定钰、杨丽萍被授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一、河池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
河池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推动出台并实施《河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河池市民间传世铜鼓保护条例》,推动成立市委文化和旅游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统筹协调非遗保护工作,并设立专项资金、市县两级专职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健全非遗工作保障机制。
2023年白裤瑶年街民俗旅游活动
全市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1001项,其中国家级13项,数量位居广西首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45人,建成非遗传承场馆125个、非遗工坊20个,持续开展“非遗进社区、进学校、进景区”工作,持续举办壮族蚂拐节、白裤瑶年街、瑶族祝著节等民族传统节气活动,举办22届河池铜鼓山歌艺术节等节庆活动。丹泉洞天酒海工业旅游景区依托丹泉酒酿造技艺成功获评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罗城棉花天坑入选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刘三姐歌谣》《广西南丹:推动非遗活态保护与传承》《瑶族蓝染:为小康生活添彩增色》分别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优秀保护实践案例、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优秀案例、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于2023年10月通过验收,正式确定为广西唯一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2024年获第二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广西“十佳案例”。
二、柳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柳州市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项(8个子项),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15项。柳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协助传承人在全区率先成立“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协会”,为会员搭建展示传播、交流发展、服务社会的优质平台。成功打造柳州螺蛳粉文化旅游特色品牌。广西柳州螺蛳粉文旅特色品牌宣传推广活动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2年度国内旅游宣传推广十佳案例”。建成3个自治区级非遗工坊,融水彩云苗艺《融水苗绣:背着娃,绣着花,养着家》、三江清花绣坊《侗族刺绣:侗寨绣娘巧手绣出幸福花》入选2022年度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推动“非遗+旅游”深度融合。举办侗族多耶节、苗族芦笙斗马节、“三月三”歌节、花炮节等民族节庆,开展多耶、赛芦笙、踩堂、斗马、斗鸟、赛马、对歌等活动,打造民族文化节庆品牌。
柳州螺蛳粉
三、田宇:
田宇,男,土家族,中共党员,广西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研究馆员。自2015年进入非遗领域的十年来,热爱非遗事业,勇于担当,甘于奉献。曾荣获“全区文化工作重大贡献个人二等功”“八桂文化艺术奖先进个人”“区直文化和旅游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田宇(站立右三)带队赴贵港市平南县中心小学开展芒竹编织技艺非遗进校园实地评估
多年来,积极投身广西非遗保护传承实践工作,足迹遍布广西各地。他全程参与广西非遗保护条例的调研、起草、论证。协助建立并完善符合广西区情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和接力有序的代表性传承人队伍。2019年,挂职担任非遗处副处长期间,主要协助做好第五批国遗项目申报,实现十四个设区市和十大类别国家级非遗项目全覆盖。负责具体联系和指导的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实验区于2023年成功摘除“实验”二字,成为广西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先后赴19个县市组织开展了24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2018年盘振松记录工作获文旅部验收优秀,极大提高了广西非遗的可见度和影响力。
作为一名非遗工作者,他深知非遗保护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系统工程。星光不负赶路人,他也将用实际行动继续践行初心使命,在非遗保护传承事业中追光不止,奋楫前行。
四、周黎维:
周黎维,男,瑶族,茶俗(瑶族油茶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任恭城瑶族自治县茶叶协会副会长、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协会副会长。
周黎维向青年学生传授油茶制作技艺
他自幼跟随父亲学习瑶族油茶习俗和油茶制作技艺、对瑶族油茶习俗的茶礼、茶规、茶俗有着全面深入的理解。他熟练掌握了油茶制作的选料、食材搭配、火候把控、打茶、筛茶等技艺。尤其擅长轻、准、巧的传统打茶手法,其制作的油茶绸黄鲜亮,甘爽醇厚。
他自1998年起便积极投身于传承工作,先后培养了常艳梅、吴晓华、周靖涛、周靖媛等多名传承人。为了进一步扩大传承范围,他还于2018年在恭城民族职业教育中心开设了瑶族油茶制作班,将瑶族油茶习俗纳入职业学校的教材,每年培训学生900人次。他通过开设讲座、体验班等方式,向本地青年和外地游客传授瑶族油茶制作技艺。
作为瑶族油茶习俗的传承人,周黎维积极投身于宣传展示工作,先后参加了多次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如“北京国际非遗周”、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茶和天下”雅集开幕式、香港广西社团家乡市集嘉年华等活动,配合拍摄《非遗里的中国——(广西篇)》等节目,向国内外观众展示了瑶族油茶的文化魅力和独特风味。
五、贺定钰:
贺定钰,女,汉族,广西金壮锦文化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作为广西“非遗+扶贫”模式的领军人物,她成功引领了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妇女脱贫致富。
贺定钰领取“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证书
多年来,贺定钰在广西建立了6个织绣培训基地,在台湾花莲建立1个研究基地。从2012年开始启动织绣培训计划,并设立技术扶贫项目,让贫困妇女能够居家就业,实现稳定增收,受益妇女将近1000人次。其中崇左龙州壮锦技艺工坊在2018年成为文化和旅游部与国务院扶贫办支持的全国10个非遗扶贫工坊,该工坊已帮助18户贫困户脱贫,57户群众参与,成为壮锦生产出口的重要基地。
2011年,她推动成立广西织绣发展研究会,多年来在全区开展织绣培训700多场次。2012年开始在台湾花莲推动建立两岸文化交流基地,打造了“壮太”(壮锦与太鲁閣锦)品牌,如今每年的“广西三月三”已成为台湾织娘们回家交流的日子。为更好地打开国际市场,让壮锦民族品牌走向世界,2021年,贺定钰在意大利罗马注册登记成立广西壮锦文化推广协会,并成立中意壮锦设计中心和中国壮锦文化推广中心,建立壮锦品牌“杜纳赫卡”(DONNA HECCA),为中意文化交流搭建合作平台。
六、杨丽萍:
杨丽萍,女,壮族,1975年出生,现任广西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从事非遗保护工作19年。
杨丽萍(左三)为金百灵民族文化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授予非遗扶贫工坊牌匾
19年来,她肩负起主持申报隆林各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工作,并成功主持申报28项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其中德峨苗族跳坡节、彝族火把节、仡佬族拜树节、彝族火把节非遗项目列入《隆林各族自治县自治条例》。《条例》规定:每年德峨苗族跳坡节、彝族火把节、仡佬族拜树节全县干部职工放假一天,民众通过参加节庆,增强了共同体意识,节庆旅游也带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文旅融合助推隆林经济向高发展。
同时,她坚持推动隆林各族自治县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为助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贡献非遗力量。2020年指导隆林民俗文化创意产品工艺作坊、广西隆林高凤民族服饰有限公司非遗扶贫工坊依托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隆林苗族服饰制作技艺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和低收入家庭参与就业,带动贫困人口30余户顺利脱贫,获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非遗工坊至今还在带动种植、加工以及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