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办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联系电话:0771—5529019 办公区地址:南宁市青秀区南湖街道金湖南路24号
- 网站标识码:4500000073 ICP备案:桂ICP备19003777号 桂公网安备:45010302001829号 网站维护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创新发展中心
调研主题:如何更好地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的现代价值
调研关键词:灵渠 历史文化遗产 创新保护 活态传承
调研时间:2023年7月
调研地点:兴安县
7月27日广西日报2版要闻
7月20日,2023年世界运河大会研讨会在桂林市兴安县举办,与会专家学者齐聚在美丽的灵渠之畔,采取“线上+线下”方式,围绕“灵渠运河的独特性”这一主题进行充分研讨,持续推动灵渠世界文化遗产、国家水利遗产申报工作,加强灵渠的“一带一路”连接等历史功能价值研究,让灵渠这一千年古运河焕发新活力,成为向世界展示桂林文化遗产的重要窗口。
近年来,我区高度重视灵渠保护提升工作,桂林市也把灵渠保护提升作为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重要内容,制定实施《桂林市灵渠保护条例》,完成《灵渠保护规划》编制,挂牌成立灵渠博物院,全面加强灵渠的水利、军事、交通等历史功能价值研究,并深入开展灵渠保护修缮、文化展陈、补水复航、环境整治等工作,全力打造灵渠生态旅游带,推动“旅游+水利”“旅游+农业”融合发展。
据了解,灵渠已于2018年成功入列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目前,桂林市正着力将灵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推动千年古运河走进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7月27日广西日报八桂视点关注灵渠保护提升话题
千年运河,悠悠而下;三分入漓,七分入湘。灵渠蕴藏着独一无二的人文魅力和价值,在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时代变迁,它原本的作用和意义似乎渐渐被人们遗忘。随着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的打造,灵渠迎来了历史新机遇。藏于桂林山水间的灵渠如何才能演绎好世界级的“桂林故事”,是灵渠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近年来,桂林市启动灵渠申遗工作,按照国际申遗的标准,积极做好灵渠保护修缮、价值研究、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完善、保护规划编制、灵渠宣传展示等工作,有效推进灵渠文化遗产的保护。
唤醒古运河,实现现代价值,如何将灵渠从“静态保护”走向“活态保存”,让千年灵渠续写“世界传奇”,成为桂林市和兴安县探索的方向。
让历史“活”起来——丰富灵渠的文化内涵
走进灵渠展示中心,一段段文字、一件件展品,讲述着灵渠的历史记忆,展示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这一伟大水利工程的聪明和智慧。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静静流淌了两千多年的灵渠,是桂林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更好地保护灵渠这一文化遗产,更深入解读灵渠的文化“密码”,让千年古渠讲述它的现代传奇?
“传承保护好灵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灵渠文化的传承。”广西灵渠博物院特聘研究员陈兴华说。去年4月,灵渠博物院正式揭牌开放,通过大型浮雕、绘画、场景和声光影像,灵渠的灿烂文化得以全面真实反映。如今,灵渠博物院在常设展的基础上,还陆续推出面向年轻人的特色临时展览、免费讲解、文化讲座、文物鉴定、互动体验、教育研学等活动,举办知识讲座、文物研学、灵渠文化沙龙等,2022年接待研学人员26万人次。
此外,兴安县围绕灵渠水利、军事、交通、民族融合等6个方面,开展灵渠价值课题研究,成果逐步显现。近日,灵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考古工作站挂牌成立,灵渠关联性考古取得新成果,完成秦城遗址考古勘探研究、古严关历史等关键性价值研究。
除了灵渠水利工程本身,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挖掘也在进行中。兴安县多次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对建渠功臣史禄进行考证与研究,挖掘有关史禄的历史故事,让他和灵渠一起提升知名度,并着手提升四贤祠、重点修建史公祠等,让灵渠文化的展示更加多元化,丰富其内涵。
让功能“活”起来——拓宽灵渠的现实价值
今年4月,灵渠南陡“天下第一陡”时隔千年再度开闸起航,当天有30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来灵渠参观。
在过去两千多年的历史当中,航运是灵渠一大重要功能。1939年,桂黄公路和湘桂铁路相继开通,灵渠航运按下了“停止键”。如今,在经过一系列修缮和整治工程之后,其航运在中断数十年之后重新“复活”。
去年以来,覆盖灵渠南、北渠部分河段,累计长约6.5千米的灵渠清淤工程如期竣工。复航后的灵渠,让人们仿佛穿越时空,体验到昔日“浮舟过岭,小桥飞霞,青山环抱,清流绕村”的美景。
兴安县县长韦远明告诉记者,在灵渠生态环境保护中,兴安县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要求,坚持“管住岸上、盯好水里”,大力推进灵渠环境综合整治,定期对灵渠水体水质进行监测,全面推进遗产区绿化和防止水土流失,严控遗产核心区和缓冲区的项目建设,并不定期开展违法建筑、挖采等综合治理,实现了灵渠渠畅、水清、岸绿、景美目标。
盛夏时节,在紧邻灵渠的溶江镇五架车村,位于灵渠灌溉区的灵渠禾苑粮食产业示范区,一片绿意盎然的稻田景象映入眼帘。该示范区是自治区级四星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倚灵渠畔打造,种植水稻面积达3000亩,拓展区5000亩,辐射区8000亩,引领周边乃至全县农业产业的发展。
两千多年后,灵渠依旧滋润着这片土地,并焕发出现代农业的勃勃生机。
当地围绕灵渠探索“旅游+水利”和“旅游+农业”的融合发展模式,对漓江上游流域沿岸72个村屯进行了改造和提升,打造了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区,灵渠南渠国家级田园综合体、灵渠北渠幸福花田乡村休闲旅游区等项目也在稳步推进中,“三乡七肆六十屯,一渠两岸百里画”的美好画面成为现实。
兴安灵渠铧嘴 赵海军 摄
让产业“活”起来——探索灵渠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夏日游灵渠,摇一只小船,随波荡漾灵渠南渠,两岸风景优美、水清如镜、古树参天,文物古迹众多,尤其水街的亭台楼榭、小桥流水、市井风情都鲜活地再现了千年历史文化,成为桂林著名旅游胜地。
“灵渠水文化与沿线古村落民俗文化的发展相辅相成,古村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是灵渠历史文物保护和水文化传承发展的关键。”桂林文物保护专家周有光说,近年来,兴安县以文旅融合和乡村振兴为核心的保护传承利用创新机制,探索灵渠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为千年古运河重新实现经济价值。
毗邻灵渠的严关镇是广西历史文化名镇。该镇结合灵渠保护利用,推出灵渠人家•陆关水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向游客展示别样的“灵渠美”。同时,当地文旅部门结合灵渠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开发了“大秦帝国穿越游”“灵渠米粉美食游”“灵渠人家民宿游”“十里湘漓水上游”等休闲度假产品。
在严关镇江西坪村,当地利用灵渠水道资源和休闲绿道,对村庄进行生态修复和生态改造。重点打造的“三米”驿站核心区,尤其具有桂北民俗、民居特色。一方面以传承米粉、米酒和米糍粑等为代表的兴安特色美食、传统民俗和历史文化为亮点,致力于恢复兴安历史上灵渠码头的繁荣景象,重现驿站集通航、旅游、休闲、商贸、人文交流为一体的集散地场景。另一方面,挖掘本土人文资源,打造一台地方传统民俗实景剧“灵渠人家讨媳妇”,将古代迎娶新娘的民俗风情演绎成现代游客参与互动式的旅游节目。
兴安县还大力推进灵渠南渠三米文化旅游度假区、灵渠水系及灌区保护与提升项目、灵渠北渠幸福花田乡村休闲旅游区、灵渠幻城乐园等项目,在灵渠沿线串联起“灵渠人家”精品旅游路线,全力打造灵渠生态旅游带。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吴忠军认为,灵渠应在保护的前提下,创新转化手段,优化灵渠教育、科研、旅游功能,让灵渠文化遗产活起来。比如可以建设花样北渠漂流带、文化南渠体验带、灵渠文化研学体验区、秦城水街国家级休闲区、打鱼文化体验区等,综合运用各种现代化的运营模式和推介手段,打响灵渠文化品牌。
“可以在灵渠上设计一场‘行舟寻秦记’,人们乘坐‘秦军战船’,体验昔日‘浮舟过岭”的场景,领略青山环抱、画里行舟的美景,还可以水上游览古代小镇,体验漂流等丰富多彩的水上项目。”在吴忠军教授的规划方案中,可以想见未来泛舟灵渠、穿越时空的曼妙之感。
今日之灵渠,早已远远超出了其原本的历史作用和价值,一个融汇自然风光、水利功能以及历史、人文等丰富元素的新文化符号将以全新的姿态步入人们的视野。
【记者手记】
推动历史遗产富民惠民
采访中,一个问题困扰记者:作为两千年前的“老物件”,如今再提灵渠保护提升的意义究竟是什么?随着采访深入,这个问题有了回答:“古物”亦可新生,那就是彰显当世价值,惠及现代民生。
无论是挖掘灵渠文化,还是推动灵渠的复航,打造生态旅游带,丰富旅游业态,都是在推动遗产保护的惠民性转化,通过推动遗产沿线乡村地区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传承相协同,实现遗产富民、遗产惠民。
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在保持灵渠原有外观风貌、典型构件的基础上,通过加建、改建和添加设施等方式,适应现代生产生活需要,实现活化利用。重新建立起灵渠与沿线村镇居民的紧密联系,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灵渠的功能作用、沿线的传说故事、风味美食、民风民俗重回民众日常生活。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祖先为我们留下的何止灵渠,怎样唤醒文化遗产?可以通过构建多主体共建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形成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结合的发展格局,努力将灵渠遗址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价值,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注入新动能,这也是文化遗产“活态保存”的题中之义。
兴安灵渠铧嘴 王国楚 摄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