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办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联系电话:0771—5529019 办公区地址:南宁市青秀区南湖街道金湖南路24号
- 网站标识码:4500000073 ICP备案:桂ICP备19003777号 桂公网安备:45010302001829号 网站维护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创新发展中心
“男吹芦笙,女跳踩堂”“芦笙一响,脚板就痒”,是融水人民代代相传的节庆习俗,也是他们开展旅游演艺、民俗展示时的传神写照。
中国·融水苗族芦笙斗马节
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是全国最早成立、广西唯一的苗族自治县,居住着苗、瑶、侗、壮、汉等13个民族,民族文化深厚、民族风情浓郁,享有“中国芦笙斗马文化之乡”“中国百节民俗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美誉。近年来,融水深入挖掘民族民俗优势,大力打造民族文化旅游节庆品牌,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先后成功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广西旅游标准化示范县”,旅游业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得到了全面提升,为各族人民带来多种就业岗位、创新收入方式,以旅惠农、旅游富民效果显著。
融水苗族自治县大年乡姑娘节—《赶坡会的姑娘》
目前,融水全县有异彩纷呈的民族民间节日多达138个,最具代表的有苗族芦笙斗马节、瑶族盘王节、苗族春社节、壮族三月三歌节、良双闹鱼节、苗族拉鼓节等。又有入选国家首批“非遗”名录的苗族系列坡会群,由分布在全县各乡镇村屯的几十个坡会组成,其规模各异、内容丰富,典型代表有正月十三安太坡会,正月十六香粉古龙坡会,正月十七安陲芒哥坡会等等,汇集了独特的、多彩的苗族信仰、交际、服饰、音乐、舞蹈、美食、体育等民族民俗文化。利用丰富多彩的节庆民俗,融水提炼了12个精品民族文化习俗作为旅游文化产品打造推出,积极打造元宝山金秋烧鱼季、芦笙斗马节、苗年、打同年等系列活动,全县各景区、多地常态化举办内容丰富多彩活动,形成了“天天有表演、月月有节庆、年年有大型活动”的文化活动品牌,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游玩,走出了一条特色文旅发展道路,为当地民众带来了脱贫致富的新途径。
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花孖村金秋烧鱼节
融水通过加大百节民俗文化节庆品牌营销力度,让民族文化走出国门,其中,中国·融水苗族芦笙斗马节、打同年成为国际知名节庆品牌。通过开展金秋烧鱼季节庆活动带动全县禾花鲤养殖规模达到7.3万亩,有力地促进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实施易地搬迁安置点与景区融合的发展模式,将贫困村贫困户及吊脚楼等民族建筑整体搬迁到安置点,并将搬迁安置点打造为旅游景区,使搬迁贫困群众实现“变股民、变社员、变职员、变演员、变老板”的五大身份转变,实现贫困户就业方式和收入来源多元化,让1.27万扶贫搬迁群众享受旅游发展红利。开展“非遗+电商”扶贫,引入广西融水民族传统工艺人才孵化中心,利用苗族传统刺绣、银饰、蜡染等基地对村民进行技艺培训,实现7697名贫困群众就业安置,再通过电商服务中心以文创形式将民族手工艺品变为旅游商品,帮扶2132户贫困户,实现旅游商品销售额717万元,促进文化旅游双赢。
梦呜苗寨打同年
“我和妻子分配在民族风情体验园当微田园管理员,白天和游客一起分享原始耕种和民族芦笙表演等乐趣活动。晚上还参加实景大舞台进行民俗演出表演,能给游客带来快乐的同时我们也得到另一份收入,现在我们夫妻两人月收入也有6000多元。” 随着寨子整户搬迁入住梦呜苗寨景区的苗民潘杰辉表示,以往外出打工没法照顾老人孩子,现在在本地既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又可以合家团圆,生活其乐融融。“十三五”期间,融水旅游扶贫模式被国务院扶贫办收录为旅游扶贫典型案例,全县2.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通过旅游实现脱贫致富,占全县总贫困人口15.72万人的19.1%,走出了一条可示范、可推广、可借鉴的旅游扶贫富民之路。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