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建议提案结果

关于自治区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第2023495号代表建议的答复

2023-06-05 12:20     来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处     作者: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潘雨茜等代表:

你们在自治区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强广西与东盟国家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合作,推动文化旅游强区建设的建议》,由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交由我单位办理,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广西高度重视东盟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合作,致力推动文化旅游强区建设

近年来,广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不断加强中国—东盟之间的文化旅游交流,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对外影响力。

(一)不断加强非遗合作交流基础设施建设。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将非遗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统筹推进。一是在《广西“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明确将“推进与东盟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建设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中心”“建设一批综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鼓励多种形式的民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建设”等作为重点工作推进。二是在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南宁市,自治区财政统筹资金2.96亿元建成广西民族剧院(戏曲非遗中心),建有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邕剧)传承保护基地,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建设正在积极推进。三是依托南宁市文物保护单位周家坡古民居建筑群,建设南宁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综合体。

(二)举办中国—东盟(南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周。2023年4月22—28日在南宁成功举办首届中国—东盟(南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周,来自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和8个东盟国家共150多个非遗项目参加展示展演活动。非遗周内容丰富多彩,包括中国—东盟非遗周开幕式活动、中国—东盟非遗大集市、中国—东盟表演艺术非遗展演、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城市原生民歌、中国—东盟非遗“龙”主题交流展示、中国—东盟非遗座谈交流会、中国—东盟非遗周大联欢等,约7万余人次参与,有力促进了中国—东盟人文交流与互鉴。

(三)积极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我区先后设立了壮族歌圩文化(南宁)、苗族文化(融水)等9个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2022年,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重点推进‘稻作文化、‘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目前,广西有龙脊梯田农业系统、隆安壮族“那文化”稻作文化系统、恭城月柿栽培系统、横县茉莉花复合栽培系统、桂西北多民族山地稻鱼复合系统等5个项目获得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定,全国排名第五。其中,龙胜龙脊梯田系统于2018年4月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南宁市建立了隆安野生稻保护基地,制定《隆安县野生稻保护工作方案》,建立“那”文化展示厅,先后投入200多万用于娅怀洞遗址、野生稻保护基地等“那文化”稻作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宣传、研究。南宁市编制了《壮族歌圩文化(南宁)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持续推进壮族歌圩文化(南宁)生态保护区的建设。

(四)持续探索文旅跨境合作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区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举办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文化走亲东盟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等活动,邀请了包含东盟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的艺术人才的参与;将50余项广西国家级非遗代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制作成越南语、英语等多语种短视频,通过Facebook(脸书)、Twitter(推特)等海外社交平台向东盟国家宣传推广;与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合作举办“茶和天下”·雅集活动,将广西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六堡茶制作技艺、瑶族油茶习俗带到老挝、越南等东盟国家,“以茶为媒”宣传广西非遗资源。加快推动修订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边境地区居民出入境管理办法》,努力从立法层面解决跨境劳务用工适用证件及停留问题。

(五)不断增强非遗保护经费支持。近年来,自治区不断加大对非遗保护经费支持力度。积极指导和支持各项目保护单位申报国家非遗保护资金,近三年来共争取国家非遗保护资金超5600万元。2016年至2023年4月,自治区财政统筹资金1.6亿元用于支持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传播和利用工作。自2014年“壮族三月三”成为广西法定假日以来,自治区财政每年统筹相关部门预算资金支持开展“壮族三月三”系列活动;2021—2023年,专项追加1922.81万元支持“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文化旅游品牌系列活动。近三年来,每年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争取补助2万元/人,为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争取补助5千元/人。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持续推进广西面向东盟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合作工作,服务于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一是丰富与东盟国家非遗文化交流内容。依托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中国—东盟(南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周、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文化走亲东盟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壮美霓裳”广西—东盟民族服饰秀、“山水之声·壮美之约”中国—东盟青少年民族歌会等平台和活动开展,积极搭建中国—东盟民心相通的“心桥”,不断丰富交流形式与合作机制,促进经济、文化共赢。二是健全完善“软硬件”支持。组织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广西—东盟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合作相关政策文件、人才培养机制、投资渠道等,争取中央对广西推进中国—东盟非遗合作交流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中国—东盟(南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周、创建文化生态保护区等项目的支持。三是加大跨域宣传力度。借助网络平台和巡展、巡演等活动,在东盟国家提升广西非遗相关的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覆盖面,吸引潜在消费人员,增进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你们对广西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关心支持!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2023年5月31日   


承办人及联系电话:周建洪,0771—5610595

抄送:自治区人大常委会选举联络工作委员会、南宁市人大常委会选举联络工作委员会。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