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计划 > 中长期规划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规划》的通知 (桂文旅发〔2021〕73号)

2022-01-13 17:29     来源:公共服务处     作者: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各市文化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直属各单位:

现将《广西壮族自治区“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2021年12月29日     


广西壮族自治区“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十四五”时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谱写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新篇章的关键阶段。在这一时期,编制好全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规划,发挥好公共文化服务引领、助力、支撑作用,促进满足全区人民文化需求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为全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新动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及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全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现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广西“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广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抓住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大契机,扎实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积极引导公共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不断深化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全区公共文化服务取得了长足发展,活力明显增强,效能不断提升。具体表现在:

(一)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十三五”时期,全区各级政府加大资金筹措和保障力度,全面实施五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在自治区本级,广西图书馆地方民族文献中心已于2018年正式使用,广西群众艺术馆新扩建的大楼2020年底投入使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改扩建项目、广西民族剧院建设项目相继开工。在各市县乡,新建、改扩建了26个县级图书馆、27个文化馆、21个博物馆和12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在村级,自治区财政共补助建设14295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全区行政村覆盖率达99%,创造了欠发达地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广西经验。

(二)政策引导和制度保障水平提高。自治区党委、政府于2015年以来相继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自治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5年-2020年)》《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意见的通知》《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全区各市均制定了《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方案》,市、县公布了公共文化服务目录。自治区宣传、文化、财政等部门还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管理的通知》《关于开展广西边境地区“文化睦邻”示范带建设工作方案》《广西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服务标准(试行)》,同时加大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宣传贯彻落实力度,全区形成共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效能不断改善。全区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美术馆免费开放项目,作为文化惠民项目纳入政府绩效考评指标。截至目前,全区共有115个公共图书馆、124个县级文化馆、117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51个博物馆(纪念馆)、3个美术馆向社会免费开放,全面实现全区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美术馆均向群众实施“零门槛”免费开放。其中,2019年全区公共图书馆年流通2113万人次,在全国排第14位;全区文化馆(站)年服务2800万人次,在全国排第8位。

(四)文化惠民品牌建设快速推进。“5·23广西全民艺术普及日”系列活动、“魅力北部湾”系列活动、广西广场舞大赛、“戏曲进乡村”等成为广泛知晓、群众满意的知名文化惠民品牌。“壮族三月三”、柳州市“鱼峰歌圩”、桂林市“百姓大舞台”、梧州市粤剧节等一大批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点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不断涌现。同时,落实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部署,深入开展春雨工程、圆梦工程、阳光工程等志愿服务项目,取得显著成效。

(五)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丰硕。“十三五”时期,玉林、防城港市成功创建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玉林市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探索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发展路径,成功创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防城港市充分发挥沿海、沿边的区位优势,成功创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此外,柳州市鱼峰区、桂林市临桂区、柳州市柳南区、北海市等分别成功创建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示范经验。

(六)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初见成效。全新打造“走读广西”文旅融合活动品牌,以公共图书馆为依托,整合馆藏资源和地方旅游资源,结合自驾游、研学游、户外讲座直播、展览等多种形式开展内容丰富的线上线下阅读推广活动,在创新全民阅读推广方式,探索文旅融合新途径,以及“广西人游广西”系列主题活动中发挥出突出作用。全区县域公共文化机构和旅游服务中心功能融合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南宁市青秀区图书馆、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文化馆等5家单位获批为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文化机构和旅游服务中心功能融合试点单位。

“十三五”时期,广西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取得显著成绩,已初步建成覆盖全面、质量优化、效能提升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多元融合工作也呈现出快速推进、示范带动、探索创新的生动局面,但同时也应当看到,从新时代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看,还明显存在一些瓶颈和短板。全区公共文化服务总体水平还不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还不能完全适应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部分市、县公共图书馆、群众艺术馆、乡镇文化站等建设水平还未能达到国家标准。基层文化专业人才比较缺乏,设施设备比较落后,活动经费不足,客观上对服务效能提升形成制约。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向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这个总目标聚焦聚神聚力,坚持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深刻认识和把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为主题,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均衡发展,努力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升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为建设文化旅游强区奠定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正确导向。坚持党对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领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更好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坚持文化发展依靠人民,充分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着力提高文化参与度和创造力。坚持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实保障文化民生,促进社会公平。

3.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向改革要效益,进一步探索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体制机制改革路径,着力解决制约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坚持以创新谋发展,打破体制界限,整合社会资源,提高配置效率,形成开放多元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

4.坚持系统推进。统筹发展与安全,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既要坚持保障基本,普惠均等,稳固发展根基,又要尊重差异,鼓励地方善用优势,率先拓展提升,充分发挥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形成布局科学均衡,质量梯次提升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格局。

5.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优质均衡、精准高效,不断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繁荣群众性文化艺术精品创作,大力提供高质量文化产品,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全民艺术普及和优秀民族特色文化传承活动。

(三)发展目标

“十四五”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力争达到以下目标:

——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得到明显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发展,文化繁荣助力乡村振兴,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取得显著成效,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进一步缩小。公共文化服务在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公共文化单位和场馆功能转型升级,群众文艺创作、文化活动、文化传承、文物和非遗保护深入开展。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明显改善。公共文化服务知晓度、参与度、满意度不断提高。

——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融合发展。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更加成熟,来自基层群众的文化创造更加活跃,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格局更加健全。“公共文化+”更为丰富多元,与旅游、教育、农业等相关行业融合发展更加充分。

——公共文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明显进展。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更加丰富,广西公共文化云与国家公共文化云、各地公共文化资源平台建立互联互通体系,智慧图书馆、文化馆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公共文化数字服务覆盖更广、方式更多、应用更便捷。

专栏1主要发展指标

序号

发展指标

2019 年

2025年

属性

1

全区公共图书馆年流通人次 (万人次)

2113

2200—2600

预期性

2

全区公共图书图书馆为读者举办各类活动次数(万次)

0.5

0.6—0.7

预期性

3

全区群众文化机构组织文化活动次数(万次)[2]

6.02

6.10—6.50

预期性

4

全区群众文化机构年服务人次(万人次)[3]

2800

2800—3600

预期性

5

毎万人群众业余文化团队数量(个)

5.5

6—8

预期性

注:1.公共图书馆为读者举办各类活动次数为组织各类讲座、举办展览和举办培训班次数之和。2.群众文化机构组织的各项文化活动包括展览、文艺活动、公益性讲座、训练班等。3.群众文化机构年服务人次为全区参与群众文化机构服务提供的展览、文艺活动、公益性讲座、训练班等活动的总人次。

三、主要任务

(一)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

1.加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版)》,进一步完善自治区、市、县三级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服务目录),强化保障能力。健全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建立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新建、改扩建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民族剧院、广西少儿图书馆等文化设施,规划期末基本实现自治区级公共文化服务重大基础设施达到国家建设标准。推动地市级公共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新建和改扩建,规划期末基本实现设区市建有达标的公共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和综合性博物馆。加强县(市、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进行标准化建设和改造,规划期末基本实现县(市、区)建有达标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开展全区综合文化站标准化建设和配套文化广场建设,规划期末基本实现全部乡镇(街道)建有达标的综合文化站。加强广西地方特色数字资源建设,推动“广西公共文化云”平台提档升级,创新实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

2.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发展。推进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提升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统筹协调、组织指导、服务援助能力,依托具备条件的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社会性文化机构等,设立分馆或基层服务点。鼓励以市为单位,增加社保卡文化功能,积极推动公共图书馆实现免注册借阅,面向全民开展服务。推进城乡“结对子、种文化”,加强城市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对口帮扶,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引导优质文化资源和文化服务更多地向农村倾斜。积极开展流动文化服务,通过流动舞台车、流动图书车、文艺小分队等形式,把慰问演出、文艺辅导、展览讲座等文化活动内容送到百姓身边。持续实施“戏曲进乡村”活动。实施城乡示范性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活动,促进城乡志愿服务人员的交流互动和共同提升。

3.以文化繁荣助力乡村振兴。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的要求,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县乡村公共文化设施、资源、组织体系等方面的优势,强化文明实践功能,推动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合发展。深入开展乡镇综合文化站专项治理,完善效能建设长效机制。提升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功能。因地制宜建设文化礼堂、文化广场、乡村戏台、非遗传习场所、村史馆等主题功能空间。保护利用乡村传统文化,盘活乡村文化资源,重塑乡村文化生态。加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管理,开展“艺术乡村”建设试点,使艺术融入乡土,提升乡村文化建设品质。鼓励开展乡村节日民俗活动,举办“村晚”等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紧密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培育乡村网红,开展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试点,规划打造一批兼具教育性、艺术性、体验性的乡村旅游线路,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4.创新培育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坚持“人民城市”建设理念,提升城市文化治理能力,努力形成优质均衡,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创新拓展公共空间,营造良好的城市人文环境。推动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围绕城市发展战略定位,根据人口分布等因素,科学规划空间格局,提升覆盖能力。新建公共文化设施要在征求公众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适当向城乡接合部和远郊区县倾斜,补齐薄弱地区建设短板。落实新建改建扩建居民住宅区配套建设公共文化设施要求,编实织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加快推动社区文化“嵌入式”服务,将文化创意融入社区生活场景。推动将社区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更新计划,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结合老旧小区、老旧厂区、城中村等改造,创新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和人文品质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专栏2 城乡文化惠民工程

项目1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场所免费开放项目。获得专项资金补助的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站)做好免费开放工作,推动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站)等实行错时开放、延时开放,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服务水平。

项目2

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项目。组织开展“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申报,加强建设管理。推动恢复 “广西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审命名工作。将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作为新时期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和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抓手,打造“一乡”“一品”“一艺”“一店”“一景”的乡村文化事业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项目3

戏曲进乡村项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落实脱贫县所辖乡镇每两个月配送一场以地方戏为主的演出,到“十四五”规划期末基本实现全区每个行政村各市县乡配送一场以地方戏为主的演出,推进区直文艺院团开展“送文艺精品下基层惠民演出”,满足当地人民群众的看戏需求,同时带动地方戏曲传承发展。

项目4

乡村网红培育计划。以“我的家乡我代言”为主题,依托各级文化馆(站),采用微综艺新媒体节目形式,广泛发掘、培育一批优秀“乡村网红”,推介乡村文化和旅游资源,引领乡风文明建设。

(二)以标准化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5.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进一步明确政府主导地位和保障底线。自治区、设区市、县(市、区)、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在本规划期内均达到国家相应建设标准。以自治区为主体、各设区市配合适时开展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根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城镇化发展趋势及城乡常住人口需求,统筹规划各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整体布局,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推动公共文化资源重点向乡村倾斜,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覆盖率。

6.大力增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完善和健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服务标准,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扩大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开放,实施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促进设施共建共用、资源互联共享。继续深入推进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提升免费开放服务水平。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传播范围。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常态化征询和反馈机制,持续深入开展送文化下基层和戏曲进乡村活动,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切实提高村级文化服务效能。紧密结合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管理和使用,落实配备村级公共文化专管员政策,适当新增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免费开放经费补助,整合融入自治区为民办实事文化惠民工程服务内容,建立健全村级文化服务情况督查巡察机制。

(三)建设以人为中心的图书馆

7.推进公共图书馆功能转型升级。推动公共图书馆向“以人为中心”转型,建设开放、智慧、包容、共享的现代图书馆,将公共图书馆建设成为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围绕全区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任务,积极配合所在地区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社会领域发展重点,充分发挥文献保障和智库作用,建设区域创新文献支持中心。持续优化资源建设方式,完善文献保障体系,提升服务能力,创新服务方式,建设区域性知识、信息和学习中心。优化公共图书馆环境和功能,营造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高品质文化空间,建设有温度的文化社交中心。拓展与深化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鼓励支持各级公共图书馆推出一批示范引领作用强的创新项目。探索创新基层图书馆运营模式,结合总分馆制建设,试点推进建设一批管理先进、特色鲜明、与社区融合共生的主题性阅读场所。

8.广泛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将推动、引导、服务全民阅读作为公共图书馆的重要任务,不断丰富以阅读为核心的综合性文化服务,建设书香社会。围绕世界读书日、图书馆服务宣传周、全民读书月以及重大节庆活动,深入开展系列阅读推广活动。加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重点出版物的阅读内容引领。树立“大阅读”“悦读”等现代理念,创新活动方式,深化“走读广西”“城市智慧书房”“广西高铁读书驿站”“北部湾图书馆联盟”等一批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阅读推广品牌,培育一批具有时代感的城乡阅读品牌。高度重视未成年人阅读习惯培养。进一步丰富亲子阅读活动。实施青少年阅读素养提升计划,推荐一批高质量少年儿童图书。主动适应公众阅读习惯和媒介传播方式变化,通过新媒体广泛开展在线阅读推广活动,吸引更多群众特别是年轻人参与。加强与出版社、品牌书店、上网服务场所和互联网平台等合作,联合开展阅读推广活动。依托公共图书馆汇聚、培育一批领读者、阅读推广人、阅读社群。推广读者积分激励机制。

9.加强古籍整理保护和传承利用。深入开展古籍普查,全面掌握广西古籍存藏情况。加强古籍分级分类保护,完善国家、省级珍贵古籍名录和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评选和管理制度。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革命文献与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等项目,重点加强国家、自治区级珍贵古籍的保护修复。推动开展馆藏古籍类文物定级工作。推进公共图书馆等古籍存藏单位按照古籍书库标准改善古籍存藏环境,鼓励有条件的古籍存藏单位开辟符合国家标准的古籍寄存书库,为不具备存藏条件的单位提供寄存服务。加强古籍保护数字化建设,全面提升古籍数字资源规模和质量。积极参与国家中华古籍影像数据库、全文数据库等建设项目,促进古籍数字资源便捷使用和开放共享。推动古籍保护成果整理出版,加强古籍再生性保护和揭示利用。加强古籍资源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应用。组织开展古籍知识讲座、展览展示、经典诵读、互动体验、数字化体验等推广活动,加强古籍创意产品开发,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加强古籍保护、传承、利用人才培养。大力开展古籍保护志愿者服务,提高古籍保护的社会参与度。

专栏3 公共图书馆发展

项目5

全民阅读项目。将推进全民阅读作为各级公共图书馆的重要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充分利用全区各级各类图书馆及社会各方力量的资源、设施、空间、人才等方面优势,广泛开展主题阅读活动,打造新型阅读空间,推进“广西高铁读书驿站”“悦读驿站”“城市智慧书房”等“图书馆+”特色公共阅读服务空间建设,加大内容引领,创新服务方式,提升用户体验,打造阅读品牌,推动“北部湾图书馆服务联盟”示范项目持续创新发展。

项目6

古籍整理保护和传承利用项目。继续做好古籍、民国时期文献的普查登记和保护修复;完善自治区级珍贵古籍名录和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评选和管理制度;推进国家、自治区级珍贵古籍数字化建设及古籍影像的文字识别转化,促进古籍数字资源便捷使用和开放共享;推动古籍保护成果整理出版;组织开展古籍知识讲座、展览展示、互动体验、创意产品开发等推广活动。

(四)繁荣群众文化艺术

10.繁荣群众文艺创作。充分发挥各级文化馆在繁荣群众文艺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加快推进文化馆现代化建设。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各门类群众文艺精品创作,精准把握群众文艺的特点和规律,组织开展重要主题创作,展现百姓生活,表达人民心声,抒写伟大时代。积极开展群众文艺创作展演展示活动,在建党100周年、党的二十大召开等重大节点和“七一”、国庆等重要节日开展主题文艺活动,旗帜鲜明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围绕春节、元宵节、三月三、端午节、中秋节等民族传统节日,注入时代精神和人文内涵,创新开展传统特色文艺创作。

11.加强群众文艺活动品牌建设。注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群众性文化活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文化融入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继续打造“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等节庆活动品牌、“走读广西”全民阅读推广和文旅融合系列活动品牌、“艺术精品到基层”等惠民演出品牌、“魅力北部湾”“5·23全民艺术普及月”系列活动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深入开展送文化下基层活动,持续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送艺术精品下基层演出”等活动。推动节假日群众性文化活动常态化,以国庆节、元旦、春节和“壮族三月三”等重要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为载体,以全区文化和旅游场地设施为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拉动多姿多彩的节庆旅游。

12.实施全民艺术普及工程。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深入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工作。将全民艺术普及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品牌,将我区在全国率先设立“5·23全民艺术普及日”升级打造为“5·23全民艺术普及月”,推动各地设立全民艺术普及周(月)、举办全民艺术节,增强社会影响力。坚持以群众基本文化艺术需求为导向,推进全民艺术知识普及、欣赏普及、技能普及和活动普及,把文化馆打造成为城乡居民的终身美育学校。全区各级文化馆(站)要将全民艺术普及作为免费开放的重要内容,常态化举办公益性文化艺术讲座、展演、展览、展示和培训活动。培育全民艺术普及推广人。搭建艺术普及推广平台,统筹组织艺术考级等社会培训机构开展艺术公益培训和展演展示活动,加强社会艺术普及服务。依托“广西文化云”,加强全民艺术普及线上线下有效联动。推动乡村艺术普及,结合民情、民风、民俗,策划实施民间艺术普及活动,激发乡村文化活力。组织全民艺术普及成果展示活动。

13.培育一批扎根基层的群众文艺团队和文艺骨干。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成为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展示者、欣赏者、分享者。挖掘选拔一批有热情、有才华的优秀文艺人才,通过加强艺术培训,建立作品研讨提升机制,搭建演出展示平台等措施,造就一大批本土化的群众文化创作和活动“带头人”,引导、带动城乡群众在文化生活中当主角、唱大戏。积极培育、发展群众文艺团队。以县为单位建立群众文艺团队、文化骨干信息库。进一步壮大文化馆馆办文艺团队,吸纳、培养优秀群众文艺人才,打造一批在当地城乡群众中有广泛影响的品牌团队。加大对广场舞、合唱等群众自发性文艺团队的扶持引导,在歌舞编排、骨干培训、器材配备上提供服务保障。建立优秀群众文化团队展示平台,在全区各地培育一批示范性群众文艺团队。鼓励各地对优秀群众文艺团队予以表彰奖励。

专栏4 群众文艺

项目7

打造群星奖项目。创新开展国家“群星奖”项目培育申报工作,推动恢复 “八桂群星奖”评比工作,培育一批全区群众文艺的代表性作品,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带动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创作。通过巡演、网上展播等方式,加强“群星奖”等获奖作品展示推广。

项目8

全民艺术普及项目。以群众基本文化艺术需求为导向,推进全民艺术知识普及、艺术欣赏普及、艺术技能普及和艺术活动普及,提高群众审美品位,使艺术融入日常生活。培育一批长期活跃在基层、深受群众喜爱的群众文艺骨干和优秀团队,带动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建设全区艺术普及师资库、艺术普及课程库,通过线上线下有效联动,实现全民艺术普及导航服务。升级打造“5·23全民艺术普及月” “魅力北部湾”等全民艺术普及活动品牌。

项目9

“大家唱”群众歌咏活动。推动 “大家唱”群众歌咏活动发展,升级打造“四季合唱音乐会”品牌,利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面向全区征集、展示一批有特色、有影响力的歌唱作品及优秀歌唱团队、歌手,展示群众歌唱风采。在合唱节参赛、评选方面降低门槛,突出群众性和普惠化,带动更多群众参与。

项目10

“村晚”项目。引导“村晚”由春节期间集中开展向节日期间常态化开展延伸,由侧重文艺演出活动向群众文艺展示、特色文化传承、好物美景推介等内容相结合的综合性节庆活动转变。通过“村晚”,展示农村群众精神风貌、传承优秀乡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项目11

广场舞活动。每年围绕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主题,继续举办全区广场舞展示活动,带动各地广泛开展主题性广场舞活动。依托行业组织和社会力量,征集推出一批“广场舞带头人”“优秀广场舞团队”“群众最喜爱的广场舞”“最受欢迎的广场舞曲”,健全支持广场舞活动开展的长效机制。

项目12

“百姓大舞台”网络群众文化品牌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通过网络直录播等方式,挖掘、展示各地优秀群众文化活动,培育、提升各地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打造群众文化活动的大集成、大展台。

(五)着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14.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进一步完善信息公开、监督评价、绩效管理、群众反馈等机制,确保地市级和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以及乡镇综合文化站(简称“三馆一站”)高质量高效益开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积极做好“三馆一站”延时、错时和流动服务,完善保障机制。提升公共文化机构的公共安全应急管理能力,保障公共文化设施和公众活动安全。在做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上,经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公共文化机构可根据实际,优惠提供特色化、多元化、个性化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现优惠有标准、质量有保障、内容有监管。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推动有条件的公共文化机构盘活文化资源,开发文创产品。鼓励公共文化机构与社会力量围绕文化授权、创意设计、生产加工、营销管理等产业链深度合作。搭建文创产品展示和营销平台,支持优秀文创产品开发、交流、展示与合作。支持各中职学校、高等院校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宣传推广,提高群众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度。

15.精准对接人民群众文化需求。聚焦供需矛盾,深入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需求侧管理。推动建立集需求采集、采购配送、监督管理、反馈互动等于一体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平台。完善“订单式”“菜单式”“预约式”服务机制,加快实现文化资源网上配送、场地网上预订、活动网上预约等功能。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群体文化需求,统筹做好特殊群体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积极适应老龄化发展趋势,让更多老人享有更优质的晚年文化生活,面向老年人群体开展数字技能和文化艺术培训,切实解决老年群体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等问题。面向残障群体,打造无障碍服务体系,支持盲人图书服务区等特殊文化服务。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热情,鼓励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机构通过互联网新媒体等方式,组建以兴趣爱好和特长为纽带的高粘性“粉丝”文化社群,构建新型服务提供与反馈模式。

16.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发展。统筹推进全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互联互通,编制全区公共文化服务地图。落实开放共享理念,统筹各领域资源,找准关键节点,推动融合创新,进一步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生态。结合实际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发挥各自优势,通过联合开展文化活动、展览品牌建设等措施,形成发展合力。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抓好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工作,深化“走读广西”“城市智慧书房”“广西高铁读书驿站”“北部湾图书馆服务联盟”等阅读推广品牌建设,树立一批有代表性和推广价值的典型案例。探索公共文化服务和教育融合路径。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进校园的常态化机制,推动高校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向社会开放,通过设立课外教育基地、“四点半课堂”等形式,完善与中小学的双向融合机制。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与农业、卫生、科普、民政等领域惠民项目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军民融合工作,加快军民公共文化设施和资源的共建共享进程。

专栏5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项目13

特殊群体服务项目。加大对特殊群体公共文化保障力度,进一步丰富特殊群体精神文化生活,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在全区推选和推广一批具有特色、效果明显的面向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农村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开展的示范性志愿服务项目,切实保障特殊群体文化权益,多途径丰富面向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和服务。

项目14

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坚持试点先行,推动有条件的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因地制宜探索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路径。找准切入点,通过增加旅游宣传项目,合作开展研学活动等方式,实现公共文化机构与旅游公共服务设施资源共建、优势互补。升级打造“走读广西”文化和旅游融合服务品牌。

17.着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利用效能。持续改善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品质,注重改进和提升各级各类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场地设施服务内容,丰富有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文化底蕴的服务项目,以向上向善的高品质精神文化活动涵养社会文化生态、浸润人们心灵,提升全区人民群众精神品质和文化艺术素养,提高人民群众文化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获得感。

(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

18.深入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积极参与全国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采购大会,积极搭建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对接平台。加强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监督管理,完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管体系,健全由购买主体、公共文化服务对象以及第三方共同参与的评价约束机制,提升购买服务质量。将推进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与培育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力量结合,建立健全承接主体资质评价机制,提升社会化承接组织服务能力。发挥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杠杆”效应,带动社会资本投入文化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产品生产、服务提供。同时,加强政府对政策、设施、技术、信息、资金、专业、荣誉等多种资源的综合性、创新性运用,增强“撬动”能力。

19.创新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积极稳妥推进县以下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管理运营,对存在人员缺乏等困难的公共文化设施,鼓励通过服务外包、项目授权、财政补贴等方式,引入符合条件的企业和社会组织进行运行或连锁运行。上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对推行社会化管理运营的公共文化设施加强政治导向审核和质量监管。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培育一批具有较高服务水平、管理规范的文化类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馆等行业协会、学会在行业自律、行业管理、行业研究、行业交流中的作用。

20.提升文化志愿服务水平。构建参与广泛、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灵活高效的文化志愿服务体系,完善文化志愿者注册招募、服务记录、管理评价和激励保障机制,加强文化志愿服务统计,提高志愿服务管理规范化水平。依托文化馆(站)、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开展常态化、多样化的文化志愿服务。积极参与“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行动计划、“阳光工程”——中西部农村文化志愿服务行动计划,积极实施“圆梦工程”——农村未成年人文化志愿服务计划。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具有地方和行业特色的文化志愿服务工作模式和服务方式,利用数字化手段提升文化志愿服务水平。开展全区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组织文化和旅游领域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宣传推选活动,形成一批文化志愿服务品牌。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建立各级文化志愿服务组织,鼓励退休人员、专业文化艺术工作者、文化艺术爱好者、学生等群体参与志愿服务。

专栏6 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

项目15

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采购大会项目。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打造集推荐、展示、交流、交易为一体的“互联网+展会”服务模式,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搭建平台,开辟渠道,促进社会力量全链条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为公共文化机构搭建供需精准对接的桥梁纽带,不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从体制内循环转变为面向全社会的大循环,促进公共文化资源优化配置。

项目16

文化志愿服务建设项目。进一步建立健全文化志愿服务工作机制、活动运行长效机制、嘉许激励促进机制,完善各级志愿服务组织网络。完善我区文化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加强文化志愿者的业务培训,提升文化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制订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拓宽志愿服务的领域,创新文化志愿者服务方式。落实“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行动计划、“阳光工程”——中西部农村文化志愿服务行动计划、“圆梦工程”——农村未成年人文化志愿服务计划。重点抓好广西“魅力北部湾”暨“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广西行、“百姓迎春”文化志愿服务惠民演出等文化志愿服务项目,打造“刘三姐”文化志愿服务品牌。

(七)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建设

21.加强数字文化内容资源和管理服务大数据资源建设。持续推动全区公共文化机构数字资源建设。以全民阅读和全民艺术普及为建设方向,不断丰富数字资源总量,创新数字资源样态,提升数字资源建设质量,打造全民阅读和全民艺术普及资源库群。加强民族特色数字资源建设,以数字化、影像化等现代信息技术,以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思维,建设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较高历史、人文、科学价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数字文化资源版权保护。推动公共文化大数据管理系统建设。通过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可视化和系统运维技术,将公共文化大数据资源转化为更强的研判力、决策力和流程优化能力,对文化需求预测和内容供给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推动将相关文化大数据资源纳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

22.加快公共文化网络平台建设。提升“广西公共文化云”平台,加强与“国家文化云”平台对接,鼓励各地公共文化资源平台接入“广西公共文化云”平台。积极布局公共文化领域“新基建”,努力建设基于“城市大脑”“城市数据湖”上的智慧文化服务。加强公共文化网络平台与政务服务平台、城市民生服务平台的互联互通,实现数据共享、统一认证,为群众提供“一体化”集成式平台服务。引导公共文化云平台与社会网络平台的合作共享,推动端口对接、资源共享、服务嵌入,利用社会化网络平台优势,提升公共文化网络平台的覆盖范围和传播效率。

23.拓展公共文化服务智慧应用场景。依托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云端数据挖掘和分析能力,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包括智慧服务、智慧分析、智慧评估和辅助决策等功能在内的智慧化运营,优化数据反馈模式。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用户画像和知识图谱,为差异化服务提供数据支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机构的智慧化服务与管理,强化服务数据采集,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对接水平。完善优化包括需求征集、预约预定、点赞分享、在线互动等功能的移动端公共数字服务。探索依托微信、微博、短视频等社会化平台开展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工作机制,鼓励公共文化机构打造有影响力的新媒体矩阵。推广群众文化活动高清网络直播。运用人机交互、虚拟现实、全息影像等信息技术,加强公共文化“沉浸式”“互动式”体验服务。推进“互联网+群众文化活动”,积极参与国家“云上群星奖”“云上乡村村晚”等数字文化服务品牌建设。鼓励公共文化机构与数字文化企业对接合作,拓宽数字文化服务应用场景。开展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创新案例评选、推广活动。

专栏7 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

项目17

广西公共文化云项目。以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项目为依托,在部分图书馆及其基层服务网点试点建立实体智慧服务空间,助力全区公共图书馆智慧化升级和服务效能提升。以国家公共文化云为依托,以各级文化馆(站)为主要阵地,联合地方文化云(地方数字文化馆平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移动互联网为主要渠道,打造覆盖全区的安全、便捷、权威、丰富、开放的全民艺术普及公共服务总平台、全民艺术普及资源总库、全民艺术普及文创中心、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交易中心,打造群众文化活动的大集成、大展台。

(八)构建有广西民族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4.把彰显民族特色文化纳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以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为依据,进一步充实广西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价值基础上,把民族特色文化内涵、方式、载体、活动纳入标准体系并逐步扩大权重,推动民族文化融入常态公共文化服务,各级各类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等,切实把民族文化作为公共文化服务重要内容,推进民族特色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化、标准化、系统化建设。

25.以民族特色助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结合全区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多样化、多变化、多渠道特点,更加重视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扎实推进公共文化“供给侧”特色化改革。发挥民族文化特色资源优势,加强民族文化特色产品和服务生产供给,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扩大总量、丰富品种,优化文化和旅游公共产品的品种结构。采取适度倾斜、项目优先、定向服务的办法,支持当地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支持传统民族特色借助公共文化服务“快车道”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专栏8 公共文化服务示范

项目18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行动。在“十四五”期间每年支持各地县级党委、政府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探索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的高地,与时俱进推出具有典型示范价值的创新经验,发挥创新经验对全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各级党委、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领导,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单位要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把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发展、创新发展摆在各项工作的重要位置,继续把公共文化服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评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主导,文化和旅游部门具体实施,有关职能部门密切合作,全社会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加大政策支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规定,进一步明确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事权”和支出责任,保持公共财政对公共文化服务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适度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依据相关政策,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如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专项经费等。统筹安排公共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优先支持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积极支持基层文化建设。加强部门协同,有效落实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保障、规划布局、人才服务、科技支撑等重点任务,确保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根据实际需要,出台支持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等相关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支持各类公共文化公益基金发展,鼓励各类公益或产业基金投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将公共文化建设用地纳入当地国土空间规划,建立科学的公共文化服务用地保障制度。

(三)健全考评体系。建立科学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机制。把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发展等工作列入各级政府年度工作考核范围,与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一起下达、一起考核、一起奖惩。把公共文化服务群众满意度列入免费开放单位年度考核,提高社会公众参与度。建立并完善检查和督办机制,明确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目标,建立公共文化服务融合考评细则,定期督促检查。

(四)加强改革创新。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要求,深化文化和旅游改革创新。重点在民族特色融入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等方面形成较为成熟、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




政府信息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办公室                             2021年12月29日印发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